close
DSC04549.JPG
自從購入N16之後 覺得此車只是及格邊緣 各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特別是後輪懸吊的部份 先不談機械原理 光是換避震器之後後輪左右偏移的狀況
視覺上讓人覺得很兩光 雖然一直尋找修改的方法 所問到的卻都無法令人滿意
加上後輪葉子板的設計相當詭異 因此連鋁圈ET值也限制多多 對於視覺系的我來說倍感灰心

ap_F23_20090627111106868.jpg
這就是很機車的QT後懸吊
主要是與車台連接的連桿機構為了抑制車身的左右搖晃 因此使用了多連桿式的設計
雖然日產的工程師成功的克服了拖曳臂的通病 複雜的機構卻讓我們這些降車身的人很頭痛
無法像march或是tercel一樣 直接搞一根可調第五連桿就萬事OK
過去跟小郭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 他的解決方法是在車台連桿銜接點上擴孔
弄成橢圓形之後 連桿與車身接點的位置便可以進行左右調整 把向右偏的QT總成修正回來
這個道理淺顯易懂 但我卻對於在車台上鑽洞感到疑慮 這件事情也就因此一拖三年...

ap_F23_20090604110021688.jpg
三年的時間裡 每次看到那個凹陷進去的左後輪就相當的頭痛
感覺很秘雕 加上喜歡的鋁圈多半是大ET值的框 因此想到右後輪可能會因此磨到葉子板就很賭爛
遲遲未換大框 中間僅更換同廠G11的鋁圈聊表心意 但是又重又窄的框 總是讓人覺得少了什麼
就在這個時候 小郭搞出了這個有趣的東西--可調的QT連桿

ap_F23_20090627111055904.jpg
裝上去之後就像這樣
想像一下 利用調整藍色的連桿長度 就可以補正QT整體左右偏擺的幅度
其實除了視覺上效果滿分之外 更重要的是 讓後避震器跟懸吊總成在正常的角度下運作
如此 才能發揮所有改裝品或者原廠設計角度的最大效能

我到目前為止開了大概五百公里左右
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從後方來的路面資訊變得更多更清晰 而非像以前路感比較模糊
總有一種濃稠又化不開的鬱悶感 現在整輛車的行路感感覺清爽許多
其次 是原本的套裝避震器在通過左右落差的路面時會產生拉扯異音
當時還曾經把避震器大部分解 卻找不出問題來 現在更換連桿之後竟然不藥而癒

我個人覺得 這就是讓避震器在正確角度下運作的良好結果
至於其他使用者提到的抑制側傾...我倒是沒有特別的感覺 畢竟還沒有機會去跑跑山路

DSC04556.JPG
本來以為QT連桿更換後 所有的敗家行程就此打住
不料有一天晚上 不知道哪裡不對勁 去日本標了一組從以前就很喜歡的五爪鋁圈
常常在網路上看到裝在HONDA車上的實裝照片 感覺俐落低調又有型
其實價格算是相當超值 只是ET35 7J的規格 遠遠超過我對N16容許規格的想像
但是等到回神過來的時候 東西已經在漂到台灣的路上了
這實在是很誇張 連能不能裝都不知道 就先買了...這就是誤交損友嗎:)

DSC04529.JPG
這次鋁圈的安裝委由桃園的小小輪胎行協助處理
透過事前完整的溝通 小小店長不但充分了解我對安裝品質的期待
也展現出細膩的安裝與專業的手法 讓人印象深刻
特別留下一張用心工作的背影照片以資紀念

DSC04555.JPG
沒想到這次的冒險竟然賭對了
前後輪從6J加寬到7J 加上ET35的大膽行徑
讓白帥帥的四支腳漂漂亮亮的切齊輪拱 搭上選配的SPR黑色螺帽
營造出的質感超乎我的想像 真的很美

而實際上路的心得 除了心理層面的爽之外
還發現了透過改變鋁圈的尺寸 輪距也跟著增加
因此在輪胎接地面積增加 且四個輪胎都更向外擴的狀況下 車子感覺更加的"穩定"
雖然換上的是輕量化的部品 但是實際操控 也就是轉方向盤的車身回饋感卻是更沉重

而輕量化還有一個好處 就是車子的避震器回饋感覺又更清晰沉穩了
我想是因為簧下重量變輕 所以懸吊負荷降低之後 伸縮的動作更明快清爽
有點像是以前KYB藍筒+KYA彈簧的輕快感(但是沒有那種讓人不悅的彈跳)

以前總覺得NISMO的這組避震器設定軟中帶Q
阻尼的設定是穩定有餘卻不夠積極
沒想到在QT偏位補正與更換輕量化套件之後 整個性格有了改變
這倒是頂有趣的 底盤設定果然博大精深 小小更動卻有大大效益

目前道路行駛下來 感覺非常棒
接下來...希望有機會跑跑山路 看看在彎中的表現如何囉:)

然後 就可以不用再改設定 也不用再花錢了:p
快窮死了...
--
註:有Red Dream印記的圖片都是由小郭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hung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